# 野外路线数据

野外路线数据包括地质点、分段地质路线、地质分界线、产状点等数据,具体的数据属性结构表如下:

地质点数据结构表:

数据项名称 标准代码 数据类型 数据长度 约束条件 值域范围 数据项描述
地质点号 GEOPOINT C 5 KEY 以D为首+四个数字
点性 TYPE C 10 露头性质
岩性A LITHO_A C 40 点处岩性之一
岩性B LITHO_B C 40 点处岩性之二
岩性C LITHO_C C 40 点处岩性之三
岩性代码A LITHO_1 C 10 点处岩性代码之一
岩性代码B LITHO_2 C 10 点处岩性代码之二
岩性代码C LITHO_3 C 10 点处岩性代码之三
地层单位A STRAPHA C 20 点处地层单位代码之一
地层单位B STRAPHB C 20 点处地层单位代码之二
地层单位C STRAPHC C 20 点处地层单位代码之三
接触关系AB STRARAB C 14 地层单位A与地层单位B的接触关系
接触关系BC STRARBC C 14 地层单位B与地层单位C的接触关系
接触关系AC STRARAC C 14 地层单位A与地层单位C的接触关系

分段地质路线数据结构表

数据项名称 标准代码 数据类型 数据长度 约束条件 值域范围 数据项描述
路线号 ROUTECODE C 5 KEY 以L为首+四个数字
地质点号 GEOPOINT C 5 KEY 以D为首+四个数字
R编号 R_CODE C 4 分段路线顺序号,由0,1,2,3…组成
填图单位 STRAPHA C 20 该分段路线地层单位代码
岩性名称 LITHO C 40 岩性名称

地质分界线数据结构表

数据项名称 标准代码 数据类型 数据长度 约束条件 值域范围 数据项描述
路线号 ROUTECODE C 5 以L为首+四个数字
地质点号 GEOPOINT C 5 KEY 以D为首+四个数字
B编号 SUBPOINT C 4 KEY 点间界线顺序号,由0,1,2,3…组成
R编号 R_CODE C 4 分段路线顺序号,由0,1,2,3…组成
界线右侧地质体 RIGHT_BODY C 20 NOT NULL 沿界限方向的右边地质体代号
界线左侧地质体 LEFT_BODY C 20 NOT NULL 沿界限方向的左边地质体代号
界线类型 TYPE C 20 NOT NULL 地质界线类型
走向 TREND N 3 按角度填写(0~360)
倾向 DIP N 3 NOT NULL 0~360 按角度填写(0~360)
倾角 DIP_ANG N 3 NOT NULL 0~90 按角度填写(0~90)
接触关系 RELATION C 20 地层单位接触关系

产状点数据结构表

数据项名称 标准代码 数据类型 数据长度 约束条件 值域范围 数据项描述
路线号 ROUTECODE C 5 以L为首+四个数字
地质点号 GEOPOINT C 5 KEY 以D为首+四个数字
R编号 R_CODE C 4 分段路线顺序号,由0,1,2,3…组成
产状编号 CODE C 5 KEY 对产状依个进行编号,编号规则:地质点号+序号
产状类型 TYPE C 5 NOT NULL 产状类型
走向 TREND N 3 按角度填写(0~360)
倾向 DIP N 3 NOT NULL 0~360 按角度填写(0~360)
倾角 DIP_ANG N 3 NOT NULL 0~90 按角度填写(0~90)
填图单位 STRAPH C 20 地层单位代码

提示:

以上地质点、分段地质路线、地质分界线、产状点数据在建模过程中不一定全部用到,用户可根据选择的建模方法和现有的数据,选择使用相应的数据表作为参照。

“野外路线产状推断”建模:

只使用产状点建模:必须有产状信息(DIP、DIP_ANG),有的数据并没提供产状点,而是将产状信息记录到地质点中,如果是这种情况可以将地质点作为产状点使用。此外,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增加其他的属性字段。

使用完整的野外路线数据进行建模:分段地质路线、地质分界线、产状点这三个表里面的所有字段必须都有,且对应的属性字段内容必须填写完整。